非遗文化的现代呈现——记傣族章哈剧《乌沙巴罗》
发布时间:2025-01-24 18:06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5月17日,我在昆明剧院观看获得2022年度大型舞台和创作云南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傣族章哈剧《乌沙巴罗》,对本民族的非遗曲艺能有这么宏大的呈现感叹不已。激动之余,将自己对章哈的认识做一点有限的介绍,希望更多人喜欢我们的章哈。

640 (81)

章哈在我们傣族人的生活中就像水一样重要,在我从小的记忆中,逢年过节、建造新房、婚嫁生育、赕佛仪式等重要活动时,爷爷都要邀请民间歌手来演唱助兴,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也许是因为章哈,我也才走上了从艺这条道路。这种半职业性或职业性的演唱艺人在西双版纳称“章哈”(意为:歌手)。傣族章哈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别中的璀璨明珠,起源于明朝,流传至今,蕴含着傣族民间叙事长诗、传说、宗教、语言等文化元素,承载着丰富的傣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主要流传于西双版纳、普洱市的江城、孟连、景谷等傣族村寨。

《乌沙巴罗》就是记录在贝叶经上的五大民间叙事长诗之首,共有49章12万行,讲述了公主喃乌沙和王子帕巴罗的爱情和勇斗阴谋的故事,表达了傣族人民崇尚和平,追求幸福,热爱自然,祈祷正义战胜邪恶的美好愿望。全剧除序歌、尾曲外,共分拉弓、定情、阴谋、大战四个篇章,注重对传统表演形式的保护,保留了傣族民间歌舞、戏曲、曲艺等原生态特点。如:身着传统服饰,按照传统发髻佩戴传统发饰;采用含有变徵音的羽调式,唱词结构较自由,节奏较平稳,音乐结构基本是乐段的变化反复。以一人说唱、一支傣筚(一种笛子)傣玎(一种拉弦乐器)伴奏为主,唱者手持折扇半遮面和伴奏者座唱的表演形式;唱腔内容依字行腔,清唱,曲与语言、唱词多押韵;等等。整部剧的表演过程中,演员们唱腔高亢激昂,舞蹈生动优美,向观众展现着傣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

640 (82)

《乌沙巴罗》根据现代的审美习惯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演出边界,作出了不少创新。比如:(1)新技术的介入,使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引入新媒体技术(如VR、AR等),通过丰富舞台设计,提升舞台效果,让观众可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2)改编剧本和表现形式,使原有“章哈”的单调形式,更具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通过叙事体和代言体相结合的创作文本,让唱、演分离,将一人唱的形式拓展为多人唱、对唱、齐唱、唱念、表演唱,在和团队共同完成角色塑造和剧情展现的同时,融入了戏剧和舞蹈表演。(3)对配乐进行改革,使其丰富。将音乐伴奏从单一的傣筚,拓展为傣玎、象脚鼓、铓锣、排铓、镲,增加了现代配器,交响乐、电子音乐,音乐风格以章哈传统曲调为基础融合进傣族民间音乐。丰富原了有的音乐结构,唱腔声部形成支声复调关系的同时,保持吟诵性、朗诵性和歌唱性有机结合,将具有浓郁的傣族舞蹈、音乐和章哈说唱的特点进一步呈现。(4)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民族文化特点。全剧保留“章哈”本民族母语演唱,中文字幕严格按照本民族语言表达习惯,保留了大量古汉语发音。同时,全剧注重傣族这个爱水的民族特征,充分体现了非遗的文化内涵。(5)新老结合,两全其美。以玉旺囡为代表的老一辈非遗传承人和以玉夯罕为代表的00后年轻演员共同演出,让这项非遗艺术在新老结合的方式下既保证了章哈的传承,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更高的艺术水准。(6)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呈现文化大餐。舞蹈编排将傣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融合,富有动感和韵律感;戏剧冲突紧张激烈,引人入胜。音乐创作结合传统章哈唱腔,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令人耳目一新。这些艺术手法相互交织,共同展现出一幅生动的非遗画卷。

640 (83)

从50年代开始,云南文艺工作者就对傣族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研究,并在西双版纳成立了章哈协会,组织民间歌手演唱和创作活动。各族音乐、舞蹈和曲艺工作者创作改编了各种体裁的“章哈”曲、戏和剧。作品有传统剧《娥并与桑洛》《兰嘎西贺》《孔雀公主》,表现解放时期的题材戏《西双版纳的黎明》,取材于生活的小品《在河边》《新傣乡》和现代剧《种山》等。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傣族章哈的传承和发展,目前促成了500多部叙事长诗的形成,并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绩的傣族作家和艺术家。如作家康朗甩、征鹏、艾温扁等。其中,著名舞蹈家刀美兰、杨丽萍就是通过傣族叙事长诗《孔雀公主》改编的舞剧,把傣族孔雀舞跳上了国际的舞台。(文//依苏婉娜 图//昆明剧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