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韩卫贤:在柔软的时光里,怀揣着美好的希望
发布时间:2025-02-18 09:54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2024年的冬天,我读到云南作家孙晓荔老师发表在2024年第12期《中国作家》(影视版)上的电影文学剧本《这座城市没有冬天》,甚喜。这是一部好剧本。

近日,又重新细细品读了一下该剧本。我流泪了,为剧中的人物流泪。我高兴,为晓荔老师创作了一部优秀的电影剧本而高兴和自豪。

这是一部写给春城昆明的冷暖故事,这是一封献给春城昆明的温馨情书。

剧本以昆明这座城市作为人物命运沉浮的载体,在这里,这座城市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和象征。

整部剧本3.3万字,69个场景(场面)。

剧本以孟蓝蓝和文旭的爱情故事为作品的主线,两代人的悲欢离合、恩恩怨怨是副线。同时写到农村青年到城市打工的这部分人群,以及街头的流浪歌手。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这部作品揭示了一些社会现实热点问题,即当今美容行业的乱象,亟待整顿。从中透射出人性真实的一面,在美和丑、真诚和虚伪的博弈中,文旭和孟蓝蓝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纯洁爱情如出水芙蓉般绽放在天地之间……

晓荔,本名孙晓荔。云南省政协办公厅暨书画院书画作品专集《山河写意彩云间》主编,云南政协报文化副刊原主编,中国作家世纪论坛组织委员会2005~2007届理事,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作家、诗人、影视编剧。其小说(含中篇小说)、诗歌、散文及采写的报告文学、通讯等作品发表或转载于新华社《新华月报》、新华网、北京《民族文学》等国家级报刊、网站及省级报刊、网站,并有作品被介绍到东南亚及欧洲国家,有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著有长篇小说《这座城市没有冬天》《遥远的湄公河》二部。其中《遥远的湄公河》入选参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以该原著改编的电视剧项目《遥远的勐巴娜西》被云南省委宣传部提名推荐,并担任电视剧编剧。

剧本由晓荔老师将她本人于2009年创作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创作而成。保留了部分内容,充实了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经过作者14年的情感准备和文学语言的锤炼、打磨,使得这部剧本在今天得以精彩和完美的呈现。

晓荔老师将剧本《这座城市没有冬天》的主场景和故事发生地放在春城昆明,自有其深远意义。孟蓝蓝,在一座春天的城市,在浓缩的五光十色的社会圈子——一家美容院里,与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90后、00后美容师姑娘和各色各样的中老年女顾客演绎了一场场直击社会热点的精彩故事,她与男青年文旭的生死之恋作为故事的主线贯穿始终,同时映照两代人的情感纠葛和人生轨迹。他们的命运、性格、人生,都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生死相关。时光柔软,春城温暖。民族融合,天下一家,多元文化的包容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在美丽大中国“这座城市”的怀抱里,每个人都能迎着阳光、怀揣希望!

作品结尾憾动人心,催人泪下:

这里是春天的家这里储藏着春天的童话

天空的蓝是梦想的书签

大地的绿绽放岁月的彩页。

……这里没有冬天

这里任欢笑舒展永恒

这里任阳光腾飞

青春梦想

春之城 春之城……

——在文旭的病床边,蓝蓝用小提琴,流着泪拉着《这座城市没有冬天》,终于!悠扬的、深情的旋律让生命的奇迹发生了,文旭缓缓睁开了双眼,一旁的几位医生都欣慰地笑了。

我爱这部剧本,读之,不忍释卷;细细揣摩,让我知道了这座城市,没有孤独和寂寞;这座城市,是人们心中的精神图腾、情感庇护所、文化支柱、心灵家园和符号象征。

时光柔软,春城温暖,多元文化的包容是这座城市的灵魂,阳光和蓝天是这座城市的色彩。在美丽大中国“这座城市”的怀抱里,每个人都能迎着阳光、怀揣希望!分别,远去;重逢,相会。还有什么样的故事会在这座温馨而美丽的城市发生?春融万物时尚和谐,花语传颂亚洲花都。爱——是一切生命复活的源泉!尤其,在春城昆明,在这座充满阳光的城市里,只要我们心中有爱,这里将永远没有冬天!

是的,这座城市没有冬天;这座城市,提供了一切可以创造奇迹的机会;这座城市,她温暖着你、我、她(他)的心灵。

晓荔老师的这封写给春城昆明的“情书”一定会拨动我们每个人心中那根最深沉、最柔软的“琴弦”的。我坚信这一点。因为,晓荔老师是一位优秀的作家、编辑,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的用心、用情之作。她的作品,直达人心。

我期待这部用心之作,能早日立项、投入拍摄、制作并进入院线,那是令人激动和开心的一件事。

写到这,欣悉晓荔老师的50万字的文学作品集《漫溯光阴——晓荔作品集》即将出版、发行。这又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祝贺晓荔老师,祝福《这座城市没有冬天》。

作者简介:

韩卫贤:男、汉族、1976年9月6日生,云南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中共党员,笔名晓寒,现工作于沾益区文联。政协曲靖市沾益县(区)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曲靖市作协理事。沾益县文学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主持工作)兼秘书长,沾益区作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主席。

云南省文联第六至八次代表大会代表、云南省第二次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代表。

先后在《文艺报》、《云南日报》、《边疆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作品多篇,结集出版散文集《无序的歌谣》、《抚摸乡村》。先后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集”奖,散文年会优秀散文奖一、二、三等奖,云南省文学艺术奖(剧本奖)、曲靖市政府文艺创作奖、云南省文艺期刊优秀编辑等奖项。创作、出版电影文学剧本集《赶马人之歌》、长篇小说《少年》、《那年那事那人》,戏剧(曲)剧本集《良心》等16部个人作品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