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皓珺博物馆的展柜上,一个“滇”字冰箱贴像个微缩景观,浓缩了16处地标建筑、2种美食、3种风物。滇池的波光闪耀在横折处,翠湖公园、酒杯楼、西山龙门化作“滇”字的三点水,过桥米线的热气氤氲在西寺塔旁……21个元素精巧布置于100平方厘米的空间里,既要保证原貌呈现,又要让文字笔画走势自然,石珺楚带领的设计团队为布局讨论了一个月。这个定价不到50元的冰箱贴,背后是上千元的开模成本和3个月的精雕细琢。
在昆明,众多与石珺楚一样的文创人,正把城市元素浓缩进小物件中,方便人们永久珍藏。云南的“甲马”文创品类,引来多个省外文创圈的关注;“春城十二历”冰箱贴年销量破万件,复购率超20%;石珺楚加入的“集章中国”联盟覆盖28个省份,每天有上千个原创印章图样留在记事本里,从昆明走向全国。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文创人让红嘴鸥飞上背包,让方言跃上冰箱,让甲马在木板上展露生机,用设计语言重构昆明的城市叙事。
用文创产品传播昆明文化
皓珺博物馆门口,琳琅满目的印章颇受游客欢迎,一对来自吉林的夫妇正专注地按压着“乌铜走银”纹样的印章。在石珺楚带领团队设计的100多枚免费印章中,这套国家级非遗主题印章的制作成本达上千元,却始终保持“零收入”的低门槛。这种看似亏本的坚持,实则是石珺楚对文创本质的坚守——当游客询问“乌铜走银是什么”时,文化传播的齿轮就开始转动了。
人们之所以对文创产品情有独钟,是因为它们常常与出产地紧密相连,镌刻了那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城市文创产品引申出来的,永远是我们对这片土地、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石珺楚反复强调,文创从业者应当是“文化翻译者”——将当地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日常。“市场需要能传播的文化符号,而不只是伴手礼。”
这种“翻译”理念,在“集章中国”联盟中得到延伸。当28个省份的文创人共享石珺楚首创的“省简称字绘”时,昆明的文化输出已经悄然突破地域的边界。
当清晨的阳光照进弥勒寺公园,“瑶小要”工作室的成员已在讨论产品的制作了。工作室推出了“各种玩”品牌,把红嘴鸥与郁金香、樱花、银杏等元素进行融合。“云南肿脖子”系列企划,把过桥米线、泡鲁达等云南特色美食通过冰箱贴呈现。主理人鲍瑶说,团队专注于创作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除了冰箱贴,还有棒球帽、贴纸等多个品类,希望通过新颖有趣的设计,让更多人了解昆明。
在鲍瑶看来,昆明的“春”,不仅是气候温暖舒适,更是城市有活力的表现。基于此,工作室孵化出“鸥富贵和他的朋友们”系列IP,包括“鸥富贵”“鸥好运”“鸥妖娆”等主题,产品品类包括玩偶挂件、棒球帽、钥匙扣等。其中,“鸥富贵”主题玩偶推出不到一个月,销量已突破3000只。目前,工作室正在开发“烟火春城”系列产品。“昆明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文化,为创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鲍瑶说。
2025年,是北方姑娘七奇定居昆明的第10年。她与恋人在文林街经营着一家酒馆,闲暇时,她就坐在门口刻章、画手工扇,然后带着这些手工文创产品参加各类集市,并逐渐积累了稳定的客源。与其他文创工作室不同,七奇一人就是一个团队,设计、采购、制作、包装、分销,都是亲力亲为,直到手写方言冰箱贴供不应求,她才找家人帮忙。她的创作遵循小成本试错原则,每次调整创作方向,除了参考同行建议,还要靠客户反馈。她的“禁止死迷羊眼”系列文创产品,其雏形只是集市上的美陈装置,因画风独特,吸引不少顾客。七奇发现这一商机,先后将插画制作成明信片、冰箱贴。今年2月,她还大胆创新,推出带镜子的手机支架,不断丰富产品种类,迎合市场需求。
谈及昆明文创环境,七奇坦言,是昆明的松弛感和包容度,给了文化形态自由生长的空间。
让城市叙事渗入消费场景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时,只有它还在说话。”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的这句话,诠释了建筑蕴含的文化力量。在昆明文创设计师李凌一看来,建筑主题的文创产品,最大的价值就是“记住”,它把人们对城市的独特记忆定格在产品中,让城市叙事渗入消费场景。
近几年,大部分的旅游景点,尤其是建筑景观,都会被制作成各类文创产品,尤其是小巧便携的冰箱贴。“园林设计师的职业习惯,会把城市当作立体画卷。”李凌一讲述了3名园林设计师,如何将昆明地标建筑及四季更替的景象融进12枚金属片,创作出“春城十二历”的过程。
售价37元一枚的冰箱贴,以月历形式凝固住昆明时节的代表性元素。3月樱花与圆通动物园的重影、7月翠湖荷叶托起的雨滴、12月红嘴鸥掠过大观楼匾额……一年12个月,对应着12种颜色。在云南省博物馆文创区,“5月滇越铁路·夏企花瀑”与牛虎铜案摆件并肩陈列;咖啡店吧台上,蓝花楹拿铁搭配4月限定冰箱贴销售,成为备受游客喜爱的纪念品。多元化的跨业态文化嫁接,给李凌一团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回报。“春城十二历”系列年销量突破万件,复购率超20%。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国庆假期,游客在昆明的平均停留时间为3.25天,较2019年同期增长9.06%。曾经被视作旅游中转站的昆明,如今正通过CityWalk路线里的文创地标,将到访的游客转变为地方文化的受传者和解读者。自然、人文等元素与文创产品融合,独特食材、饮食文化搭上文创快车从市井走向全国,传递了一个理念:昆明文创产品,是了解云南的一扇窗口。
对昆明文创设计师、“临在花园”文创工作室主理人王万维来说,翠湖的红嘴鸥始终是她创作的核心主题。“小时候看鸥群掠过讲武堂的飞檐,那种人文与自然的对话,成了我对昆明之美的最初认知。”在她设计的“红嘴鸥花园”系列文创产品中,这种认知被巧妙地具象化。人们能够通过产品,感受到昆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该系列产品推出后,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王万维说,云南拥有独特的地域风貌和丰富的人文特色,这些都是发展文创产业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未来,她计划进一步深挖云南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创作蓄积素材。
非遗与文创,走心与走量
一间3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在造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云峰正在手工组装“蛇来运转”双层转盘式冰箱贴。微缩版的甲马“太阳神”图腾、可旋转的蛇形纹理,在两层材质间显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工作室还摆着一件特殊展品——未投产的“昆明地标建筑”积木模具。李云峰说,因为积木的生产成本高、周期长,所以最终未能投产。之后,工作室转型做甲马文创产品。团队的5个人专注于品控,一款甲马雕版印刷套装,用丝网印刷替代传统转印技术,“一把木刻刀,就对比了8个厂家。”一年时间,团队设计出数十种与甲马相关的文创产品。2024年7月,团队建立了线上销售渠道,迅速引起国内多个文创圈关注。“我们还没来得及开拓市场,就有许多省外的文创店选品师找我们谈合作,拓展省外销售点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多了。”李云峰欣慰地说。
甲马主题的明信片,也是工作室销量可观的产品之一。它来自大理“匠志集·甲马版画艺术馆”,材质是白族手工造纸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尹旺松制造的手工纸,图案转印自白族甲马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仁华的甲马雕版。产品还进行一些了改良和创新,如“五路刀兵”甲马搭配“不想上班”“到点下班”“摸鱼”等元素,十分畅销。这款产品,让李云峰看到了非遗文创活态化实验的范例。他将明信片进行包装,通过分销渠道售往全国,并给传承人相应分成。“有些创作者直接扫描雕版后进行二创,传承人反而成了局外人。”李云峰希望通过这种“非遗共同体”模式,促成文创生态的良性循环。
展示架上,“情绪稳定神”“松弛感之神”等爆款产品与老手艺人的百年甲马雕版共处,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网络热梗的碰撞和融合;工作室和产品的演变轨迹,折射出文创小微企业的创新之道和生存智慧。
手工制作,代表了创作者的匠心和情怀;文创产品的量产,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民游客熟悉的红嘴鸥玩偶,来自粹乐文化传播(昆明)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产品设计师李启华介绍,起初,他们依靠外地工厂生产玩偶。后来发现,生产过程中有些问题难以及时解决。2023年11月,公司建起玩具制造厂,确保玩偶质量可控,生产稳定。李启华回忆,做第一批玩偶时,遇到了很多超出想象的困难,“比如红嘴鸥的嘴型,调整了不下10次,组装环节也遇到了问题。”经多次调整和改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提升了,红嘴鸥玩偶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截至目前,红嘴鸥玩偶已卖出2.5万余个。除了昆明,还销往山东、江苏、四川等地。今年春节期间,红嘴鸥玩偶几乎售罄,工厂加班加点才补上货。
让年轻人的创意找到商业出口
翠湖边的云南解放纪念馆内,有一家“1950文创店”,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形似相机的冰箱贴,将红嘴鸥与滇池融入其中,仿佛封印了滇池的粼粼波光;一款黑胶唱片形状的冰箱贴,巧妙融入了金黄色的银杏叶,摇晃之间,仿佛看到了金秋时节的昆明文林街。更妙的是,用手机触碰这款冰箱贴时,NFC感应会响起轻音乐,为手掌中的风景配上专属背景音乐。
这些冰箱贴由“1950文创店”主理人张小威的团队设计。2019年,这位广告人怀着对云南本土文化的浓厚兴趣转型做文创产业,结果遭遇亏损。“滞销的产品通常看起来廉价,设计上也不如人意。”痛定思痛后,他开始向昆明的同行请教,加强企业管理,并建立了线下零售店。渐渐地,公司走上了正轨。
张小威说,现在公司每年都会提前制定产品设计方案,并组织召开策略会,通过公司内部投票和粉丝群线上投票,生产反响最好的产品。2024年,蓝花楹系列冰箱贴销量火爆,表明这套方法可行。公司在蓝花楹盛开的教场中路打造了一个3米×3米的文创空间,为文创产品销售助力,其中一款爆款冰箱贴单品销售额累计达10万元。在他看来,销量好的产品通常既有创意,又紧贴热点。但生产文创产品很像开卷考试,一旦上市,很容易被其他商家模仿。因此,他们每生产一款产品,都会申请著作权保护。目前,该团队已为51个作品申请了著作权。
最畅销的作品,是否就是最满意的?张小威说,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一款盖章卷轴,以《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为灵感。这个卷轴将云南的建筑风物与古代大理国的场景融合,文化底蕴深厚。虽因市场认知不足未能大卖,但对他而言,那是一款“值得做”的经典作品。
文创产品想获得认可,要穿越成本与市场的双重窄门。艺术化表达、标准化生产、市场接受度……多种因素相互制约,想要找到最优解并不容易。
一直以来,石珺楚都在努力寻找各方平衡点,面对汹涌而来的游客和前景广阔的文创市场,这位文创“老兵”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市场容量足够大,但创新投入产出比正逼近临界点。”为激发更好的创意、寻找更多的创新元素,她与在校大学生建立了“设计苗圃”——每年驻昆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展,石珺楚都会前去,像寻宝者般穿梭其中,买下部分学生设计的作品版权,让年轻人的创意找到商业出口。
《昆明市“十四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昆明文化创意产业将实现营业规模超过1200亿元,增加值超过6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以上。像张小威、石珺楚这样的文创从业者仍在不断构思,用自己的设计语言重构城市元素,解决供应链、资金流、推广渠道等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城市记忆与艺术设计在文创产品中相互照亮。
昆明文创热潮下的冷静思考
近两年来,随着红嘴鸥周边产品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被频繁“种草”,方言冰箱贴成为热门伴手礼,昆明文创产业迎来了高光时刻。文创从业者们不约而同地认为,若要实现从“网红”到 “长红”的转变,必须扎根于昆明深厚的文化土壤。
2025年,昆明文创产业将步入内核逐渐巩固的阶段。云南艺术学院艺文学院教师艾佳认为,一方面,本土文创产品要继续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以产品的形式具象化、载体化、符号化,促进文化的跨时空、跨区域、跨群体流动;另一方面,要促使市民再次关注本土文化——有时候,人们会因为过于熟悉而察觉不到本土文化的价值,注入新创意的文创产品能够起到刺激作用,让人们重新关注身边的建筑、文化等元素。
市场火热,更需冷静思考。鲍瑶说,“瑶小要”工作室看到了文创市场正趋于饱和的态势,因此选择深耕特色,减少场景搭建,强化产品的故事性。为了打开更大的市场,工作室还积极到省外参与文创节、插画市集等活动,并与其他城市的设计师展开深度合作。工作室正在逐步整合资源,在与客户合作过程中,把客户的设计内容转化为可推向市场的产品,实现设计与商业价值的有效对接。
除了设计师、工作室的“单打独斗”,也有人在思考如何借力。七奇认为,各类文创产品并不完全是“竞品”,在书店、咖啡店这样的环境中,它们的存在更像是相互支持。艾佳也认为,那些在书店、咖啡店角落“沉默”的文创产品,或许只缺一个能讲好城市故事的舞台。
“文创产品的碎片化分布,让文化叙事难以形成合力。”艾佳说,城市急需构建文创集散地,不只是物理空间的聚合,更是对“文化阐释场”的营造,当城市中分散的文化触点连结成网络,当沉默的物件获得叙事空间,城市文创生态或许能迎来新的机遇。
走在文旅融合的大道上,昆明的文创从业者正在完成从“伴手礼供应商”到“城市叙事者”的身份蜕变。正如王万维所说:“我们要设计的不是商品,而是能让春城住进人心里的文化载体。”当建筑、美食、老照片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当红嘴鸥展开双翼掠过滇池上空、融入蓝天,游客们带走的不仅是纪念品,更是开启昆明城市气质的钥匙。(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何梦捷 张如尘 李沛颖 陈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