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邀请多位专家学者畅谈数智时代文艺问题
发布时间:2025-03-26 14:57
信息来源:昆明市评论家协会

数智时代来临,传统的社会结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文艺创作与评论亦不例外,在骤变中,人们何去何从?面对这一现状,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邀请多位学者、作家、编辑及评论家针对数智作者、文本、专业评论与大众评论、新兴阵地与传统阵地等问题畅谈各自看法。现摭拾部分观点刊布,供读者参考。

1. 谁是作者?——智能创作VS人工创作

云南文史馆馆员、云南社科院研究员蔡毅:AI时代,不仅是作家,且文本都是真假易混,真假难辨。AI时代的到来,既让文学创作变得极为容易,又让检验真假优劣变得特别麻烦。任何人的阅读量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对文章的评判也就很难做出。它究竟是出自作者个人原创,还是投机取巧运用了AI?如果是应用了AI,用了多少,是参考还是抄袭?能够接受还是不可原谅?一系列问题尖锐而普遍地摆在报刊编辑和所有人面前,怎么办?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本是最讲究个体感受、个人见识和个性独创的,最忌普遍性、一般化、人云亦云、千篇一律,而AI最擅长的就是数字化的提炼总结、共性的叙述与展示,所以初期的AI好认,较易辨别。但AI的继续发展,迅猛突破就难以预测了。可以想象的是,当AI深度学习、深度创新后,它不光能模仿人的正常思维能力,也能带上情感,出现意志,具有一定的智慧和灵魂,那时真就几乎可以取代人类的绝大多数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工作了,我觉得这一天或迟或早会到来,我们既要为它的神奇欢欣鼓舞,又得为它之惹是生非擦屁股、堵漏洞、设防火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嘛。

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昆明市作协主席陈鹏:“我”,大写的我,仍然是作者——保持了纯正手工传统的有血有肉的作者。其实AI时代,“我”大可不必着慌,AI可以是新作者,但这个作者必须追在“我”的身后,去归纳、总结、提炼、分析,用大数据整合有血有肉的人类写作。注意,他追在屁股后面,却取代不了“我”的位置。这一点我们应该有充分自信。因为“追”总是面向过去的,不处理当下,更不处理未来。如何处理当下和未来,就成了“我”躲不掉的问题。对,面向一个有AI追在你屁股后面的写作者的未来,这个未来绝不轻松,你会发现AI亦步亦趋,可能写的非常好,写的完美,你担心他会超过你,干掉你。对付他的办法只有一个:“我”必须更小心,更认真,更勤奋,也更需要原创性——AI永远追不上你强悍的原创性,除非你根本没有什么原创性。一旦自信满满地带着强大的原创性写作,我们仍然是那个大写的“我”,仍然是那个无知无识无忧无虑的真正的写作者。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孙金燕:数智时代的写作,让“讲故事”的不仅仅是人类,也可以是机器。人工创作如同陶匠制陶,陶坯会附着陶匠的劳作痕迹,对故事的写作讲述,除了遵循行业规矩、制作工艺、特定风格等之外,还会留存讲述者的痕迹,呈示讲述者的个人情感、想象、直觉乃至无意识等独特经验,及其对故事的理解、艺术处理与转化能力,浸透着个人智慧与创造力,是一场作家主体的艺术展示。智能创作的写作过程则与之不同。在由机器与人类协同创作向机器开始独立创作的持续深化中,智能创作的故事产出愈发基于大数据和算法处理,它无需理解与体验所讲述对象,只需对给定的事实及其因果关系做出判断,遵循的是对大量、多样数据的收集、预处理、模型训练、生成策略与优化调整逻辑。可以说,智能创作的“故事讲述”,是对人类语言文本数据库所提供的公共知识和经验的学习与抓取,相比于人工创作的作家“孤独艺术”,人工智能作者更具有公共性。

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黎秀娥:AI是人类灵魂的检测器。在前AI时代,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精致或者粗糙,但毕竟都是有的,因此也各有各的人生。然而,AI终究还是来了这件事不以任何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并且,它一来就雷厉风行地草草地把知识阶层一分为二:大多数人满心欢喜地接受这个新“工具”,用智慧书写代替备课、写文章、做评论,享受着时代文化发放的红利。他们证实了AI的可能。也有人在执拗地思考人的绝对优势,于是发现AI除了有海量的信息,铁打的记忆,还有不可避免的局限,那就是与人的现实世界的疏离,不能灵活机动地运思,所以智慧书写缺少“灵魂”。于是,他们选择保持拒绝被AI“工具化”的现代理性。

随着AI的进一步完善和人的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上述两类知识者会不断调适自己。最终出圈的必然是能恰如其分地用AI这个工具来丰富自己灵魂的人。只要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那就会有“人”的胜利,这个信心必须有。不然,人已非人,要AI干嘛呢?

640 (5)

(图片源自新媒沈阳)

2. 谁的文本?——数智文本VS传统文本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导王强:前不久故事大王郑渊洁在采访中透露自己曾给AI下达指令,AI用了4秒钟就完成了一篇作品,看完之后,他承认自己写不过AI的郑渊洁。这一境况不禁让人唏嘘,人类写作的时代终结了吗?语言、文字以及文本的产生是人类生命精神演化的产物,文本是观看审视思考交流的精神世界,背后是带有生命化气韵流动的文字表达。如果意义生成的文本世界不再是气韵生命的文字,而是AI生成的符码(code)甚或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token,人工符码的文字、文本是否还有价值,人类写作意义何在。但是,当我们担忧被替代的未来命运,deepseek的安慰同样让我们热泪满面。因而,即便生成机制不同,人类的文本生成基础是情感是生命感受,AI文本生成机制是基于Transformer的计算是基于算法的符码预测;但文本写作及其意义仍然是指向人的。在上帝死了之后福柯的“主体的人也死了”、德里达的“作者已死”,以至今日“后真相”时代,AI的人机之际必然加剧文明断裂。这是自然主义的“旧文明”的至暗时刻,也是人机新文明的“涌现时刻”,即便没有AI到来也是如此,正如狄更斯当年的描述。AI写作及其文本作为异托邦的人类社会“新文明”形态的价值对齐,未来仍在人类文明的延长线上。

杭州市文联创作研究室一级编剧、硕导夏强:在现阶段,依我个人实践来看,AI写作与人脑写作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首先体现在文体上,AI写作在公文、行业文的写作上具有非常强大的优势,人脑写作在要求独具个性的创作上具有明显优势,简而言之就是AI写作倾向于大路货,而人脑写作最差也是个体、私密的,当然抄袭除外;其次体现在思维广度上,AI写作的知识面非常宽,引经据典手到擒来、轻而易举,而人脑写作路径较为狭隘,偏向于创作者个人喜好,一切不受创作者青睐的皆会被熟视无睹;再者体现在思维深度上,AI写作需要人脑发布指令,创作成果只能停留在既有成果的堆积上,注重于过去式,而人脑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探索未知,能够基于创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创作出人类历史上不可预见的“独一份”作品。

云南艺术学院编审、昆明评协副主席王佳磊:相较于传统文本,数智文本具有内容多样性、智能化、交互性、传播性强等特征。作者从各种数字化渠道获取文本内容,利用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情感倾向、文本主题等;借助智能写作助手等工具,进行初稿编辑,自动生成摘要、关键词,以及内容的扩写、缩写。编辑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初审、复审、终审、编辑、排版、校对工作,还可以实时收集读者的反馈数据,根据这些信息及时组织、调整文本内容,以提升文本的传播效果和用户满意度。数智时代到来,也为作者、编辑的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如编辑的素质、技能需要不断提升,以适应技术的迅猛发展的问题;如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使用、保护作者、读者、编辑的个人隐私问题;如作者、编辑遵纪守法、肩负社会责任以及坚守道德边界、职业操守问题,等等。

3. 专业评论VS大众评论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导蒋小杰:在数智时代,信息传播裂变式发展,大众评论借助便捷平台迅速崛起,其优势在于多元、鲜活、应景,是大众即时情感的直接抒发,带着烟火气与共情力。但弊端也很明显,碎片化、情绪化,缺乏深度与系统分析,易被舆论风向裹挟。与之相对,专业评论依托深厚学养、严谨方法,能从文艺作品的形式、内涵、历史脉络等多维度剖析,为作品价值定位。可传统专业评论常困于学术小圈子,语言晦涩,与大众审美脱节。数智时代,作为学者的评论家固然不能摒弃专业优势,需深耕专业领域,提升对文艺作品洞察的精准度与深度,但重要的是要能够打破专业壁垒,学会用大众能理解的语言传播专业观点。利用数智技术,捕捉大众评论热点,将专业视角融入其中,引导大众审美提升,而非被大众舆论淹没。评论家既要做文艺殿堂的守夜人,又要成为大众审美的引路人,在专业与大众之间搭建起一座畅通的桥梁,如此方能在数智时代的文艺浪潮中站稳脚跟,引领文艺发展方向。

昆明评协副秘书长、理事字春华:当下文艺评论的界定与走向越来越繁杂,在文艺创作者与文艺观众的快速化呈现与经典化表述的评论导向诉求与要求中,文艺评论容易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如何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及保持文艺评论的先锋性、当代性、导向性是为数不算多的评论家们正在积极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文艺评论队伍中,专业评论与大众评论都属于为文艺作品服务的范畴,只有二者间的自如转换与融会贯通,才能为文艺评论铸造出顶天立地的铮铮铁骨精神与塑造出鲜活丰满的形体血肉,也才能在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发声抒写中助推优秀的文艺作品走入大众视野和经典化,并为优秀文艺作品擘画出契合时代精神的人民文艺新范式。

4. AI时代文艺评论新兴阵地VS传统阵地

云南大学教授、博导、昆明评协主席王海东:在数智时代,文艺评论的刊发阵地正经历传统与新兴的碰撞与融合,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传统阵地如报刊、学术期刊,依托专业编辑团队与严格的审稿流程和机制,保障了评论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但受限于版面容量、传播周期等因素,难以快速回应热点事件,且读者群体逐渐老龄化,难以满足作者与读者的需要。新兴阵地如短视频平台、自媒体公众号、文艺社区及元宇宙群落,则凭借低门槛、强互动性和即时传播力,人人都可成为作家与评论家,即写即发,成为大众表达的重要渠道,但其内容良莠不齐,碎片化叙事,甚至情绪化表达,易消解评论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流量导向更易催生迎合受众的快餐式批评,跟着流量跑而丧失评论的本真性。两者的矛盾在于专业性与传播性的平衡。传统阵地需借助AI技术拓展传播边界,如通过智能分发增强内容触达;新兴阵地则亟待建立质量筛选机制,避免算法推荐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助推形式多样的短评、快评高质量发展。未来,文艺评论的发展或将走向融合:传统阵地通过数字化转型焕发活力,新兴平台引入专业评价体系,共同构建兼具深度与传播力的评论生态,让优质文艺评论在数智时代实现价值最大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