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确定100位候选人名单,并向社会公示,云南共7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昆明市文联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金永才入选。
金永才,1982年金永才拜石屏乌铜走银艺人李加汝为师,系统学习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现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将这门古老的传统工艺完整地保留下来,打破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在昆明官渡古镇首创云南第一家非遗馆——乌铜走银传习馆,传承和传播乌铜走银技艺。
云南乌铜走银,因制作时使用秘法炼制而成的贵金属材料“乌铜”以及独特的装饰手法“走银”而得名,是中华民族传统金属工艺的结晶,是云南独有的铜制纯手工工艺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2011年,乌铜走银凭借着独到精湛的制作技艺以及低调奢华的艺术品貌,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云南其余入选人(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王 静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在非遗智慧库建设中,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主要是加强非遗的基础研究。自2016年至今连续举办11期全省非遗田野调查业务培训,初步形成“非遗田野调查培训云南范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学术研究能力,编撰出版云南非遗保护系列丛书。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扶持培育传承人,2018年以来已举办8期“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培训、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培训班和“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传承人培训,在非遗促进消费、带动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品牌塑造,持续办好“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两大特色活动品牌。依托南博会、中国国际旅交会等重要平台举办活动,持续提升“云南非遗公开课”“云南非遗伴手礼”“云南非遗巡展”“云南非遗集市”品牌影响力。坚持科技赋能,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和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强化非遗网站、公众号等传播平台及非遗数据库建设管理,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云南非遗保护传承发展。
李怀秀 红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一级演员
李怀秀,女,彝族,现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演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石屏县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负责人、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海菜腔》省级传承人,先后获“云南省先进工作者”“省级非遗民族文化传承人”等荣誉。
她自筹资金创办3所非遗传习所,为2万余名学子免费教学传承技艺,先后推出了《俏花腰》《今天日子好》《咋个还不来》等一批文艺精品,同时汲取哈尼族、傣族等民族歌舞精华,把《哈尼古歌》等原生态节目搬进“石屏古城庭院剧场”,受到各地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郁伍林 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怒族民歌“哦得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郁伍林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村民,也是云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怒族民歌“哦得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哦得得”是怒族民歌中保存最完整、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2006年,“怒族民歌哦得得”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郁伍林将“哦得得”重新编排演绎,上传到短视频平台,意外走红,甚至还有网友模仿弹奏。网友们纷纷留言:“虽然听不懂,但曲子太上头!”
郁伍林自28岁起收徒授艺,自2007年起,他在多所学校担任非物质文化遗产辅导员。近年来,为了激发群众自觉传承保护非遗意识,他还组建了非遗表演团队,推出“非遗展演+篝火晚会”,不仅为村民提高了收入,更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的路径。郁伍林更是将文化传承重心放在青少年培养方面,不仅平时热心参加公益,关心关爱村内困难群众。每年,他还会举办一至两期以青少年为主的寒暑假培训班,免费教授孩子们以怒族特色文化为主的民族传统技艺、民风民俗。
罗乃炘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监事、原董事长
沱茶的创制历史源远流长。1902年,大理下关茶商在滇南茶区制作的“姑娘团茶”的基础上改进创制了外圆内凹,呈碗臼型的“砣(坨)茶”。民国时期,在四川沱江流域极为畅销,有“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的美誉,后而得名“下关沱茶”。
下关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础原料经过筛选、拣剔、匀堆、称茶、蒸茶、揉茶、压茶、定型脱袋、干燥、包装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2011年下关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翰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族扎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前排左二张翰敏
张翰敏,大理喜洲镇周城村人,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白族扎染技艺传习所负责人、工艺美术师、大理市刺绣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大理市政协委员、 “第四届大理十大最美人物”之“最美绣娘”、 大理市蓝续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
创业十年间,张翰敏带领着村里做手工的嬢嬢们组建团队,为传统手艺赋能。通过品牌的推动和运营,真正搭建了乡亲们就业增收和精进技艺的平台,带动就业超30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妇女和残疾家庭)。通过成立大理蓝续绿色文化发展中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开展“手艺还乡 以手抵心”手织布培训和展览、“上关村龙潭会”“周城村扎染比赛”、《周城匠人志》口述史整理和展览等公益活动超120次,让超5000的村民受益。目前,蓝续荣获“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双创示范基地”“巾帼创新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大理白族扎染传习所’”等多项称号。
段四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剑川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段四兴,男,白族,1973年出生,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金华镇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基地)负责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劳务品牌形象“剑川木雕工匠”代言人、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他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第四届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岭首席技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剑川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乡村工匠名师、国家乡村工匠名师。
剑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根据史料记载,唐代时,剑川木匠就承担了南诏五华楼木雕构件的制作工作;宋代,曾有剑川木雕艺人进京献艺,轰动京华。清代学者张泓在其《滇南新语》中记述:“滇之七十余县及邻滇之川黔桂等省,善规矩斧凿者,随地皆剑民也。”可见当时剑川木雕木匠之众多,流传之普遍。剑川木雕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高度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涵养,将原有的粗犷、豪放的风格和江南木雕的细腻、精巧等糅为一体,成为中国木雕重要派别之一。2011年,木雕(剑川木雕)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