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字春华,彝族,现供职于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秘书长,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曾在《文艺报》《中国民族报》《边疆文学·文艺评论》《云南日报》《民族时报》《云南政协报》,以及昆明作家、云南文艺评论、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等报刊、刊物、公众号发表文章多篇。
电影《南京照相馆》从题材类型上划分属于历史战争片,但与以往传统的历史战争片有所不同的是,影片没有对历史战争场面的宏大叙事,也没有英雄苦难与觉醒牺牲的叙事,而是巧妙地将叙事故事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照相馆空间里,以此为据点,透过在战争中逃难挣扎求活的普通大众的生活视角,打开一扇重新审视南京大屠杀这段沉痛屈辱历史的窗口。同时,电影冷峻凛冽深刻的人民叙事,让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暴露无遗,也让“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了具体的依托及人民爱国情感的共鸣共振。
一、人民叙事:最深刻的战争反思
国内历史战争片的创作传统,一直以来热衷于表现宏大战斗场面和重要历史伟人的英明伟岸的弧光的展现,家国情怀的情感共鸣更多放在前线战士的保家卫国与回家的信念上,鲜少关注战争背后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状态。《南京照相馆》则大胆打破了历史战争片宏大的历史叙事与英雄主义的宣扬,而是以一家小小的照相馆作为故事的核心舞台,通过几个平凡大众的苦苦求生经历反映出战争惨无人道的残酷与血腥,也对战争从根本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影片中的邮差阿昌,为了活命,逃跑中误打误撞成为了照相馆的学徒,但最终在日本随军摄影师伊藤伪善的以“朋友”相称的虚假丑陋本性的盘剥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照相馆老板金承宗老金,带着妻儿无法逃出南京城,只能在照相馆地窖中战战兢兢地能活一日算一日,但最终只有小儿子活了下来。龙套演员林毓秀,刚开始对日军抱有幻想,想要“亲日”,且怀揣着电影梦想,但她经历了日军的凌辱,看到日军种种暴行后,深刻意识到日本是不会把中国人“当人”看的,最终九死一生后活了下来。为日军效力但内心矛盾重重的翻译王广海,始终相信日军胜利后生活就好了,但最终他和妻儿都成为了日军枪下的亡魂。被收编入伍的宋存义,原本是维持治安的警察,因为战争,他和弟弟不得不参战,最终他和弟弟也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老金的女儿相信抗战英雄,也相信他与父亲会相聚,但她最终死于日军的凌辱。他们都只是生活在南京城里的普通大众,但在战争与日军铁蹄的摧残下,他们无处安生,连命都贱如草芥。
影片的人民叙事视角深度揭开了战争残酷的本质,也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罪行,能极大激起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国人深刻体悟到“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平凡抗争:家国情怀的闪耀
影片聚焦的人物只是普通人民大众,面对残酷的战争与日军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也会恐惧害怕,也自私怯懦,但在现实日军种种残暴行为的摧残与日军暴行照片的刺激下,他们的良知被唤醒,并开始了平凡的抗争。
邮差阿昌开始面对日军的枪口,会瑟瑟发抖,但他亲历了日军的残暴行径以及同胞们的悲惨遭遇后,他的内心开始发生变化。他深刻意识到,日军的暴行是不会停止的,甚至他在得到日本随军摄影师伊藤的保护符后,仍然也难以避免遭受日军的屠杀。当他意识到自己冲洗的底片是日军屠城的罪证时,他毅然决定与照相馆众人一起送出这些底片,以揭露日军毫无人性的罪行。影片最后,送走照相馆里的“战友”后,他毫无畏惧地筑起了最后抗争的防线,手无寸铁的他最终死在了伊藤的刺刀下,临终前,他揭开了日军的伪善面孔:“我们不是朋友”。
照相馆老板老金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活下去,他把洗照片的技术倾囊相授给阿昌,当伊藤运来了德国先进的洗照片的设备后,他隐蔽的进行了破坏,当他看到日军屠杀平民的照片时,他和照相馆的众人商议,用他曾经拍过的南京大众照片底片替换了记录有日军罪行的底片,并商定活着出去的人一定要把日军底片带出去。最终,他杀了想要强奸林毓秀的日本军官,为了林毓秀和儿子能够活下去,他逆向走向了守关卡的日军,他也愤怒地控诉了把南京城搞成鸟样的日军。
影片中跑龙套的小演员林毓秀开始她靠着等待情人王广海的通行证活着,但她被迫供日军玩乐凌辱,亲眼目睹日军摔死婴儿的残忍场景后,她毅然将通行证让了出去,她也不想当汉奸的老婆,她也是最终把日军底片带出去的人,她也养大了老金的儿子,守到了犯下滔天罪行的日军将领被处决的正义。此外,算是救下照相馆众人的王广海,一直屈辱的活着,最终,为了林毓秀不被凌辱进行了难得一见的反抗,但他像被对待畜生一样死在了日军枪下。宋存义为了复仇,给照相馆众人留下诀别信后,与一名日军少尉同归于尽,致死喊出了“中国万岁”。
影片高潮处,老金妻女临行前合照时,老金手摇出的拍照布景故宫、长城、上海城隍庙等影像时,老金的女儿说出了众人心中的“大好河山”,众人也集体呐喊出了“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他们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
三、影像力量:定格不能遗忘的历史
电影中送出曝光记录有日军残暴罪行的照片底片,成为了照相馆众人抗争的最好武器,相机快门按下的瞬间与日军开枪的瞬间的平行剪辑,让不能遗忘的历史定格了下来,成为了日军无法辩驳的历史证据。
影片最为动人的是,影片结尾处,和平年代拍下的南京一张张幸福且充满希望的照片的展现,他们中有甜蜜的新婚夫妇、天真无邪的孩童、其乐融融的一家、意气风发的抗日将领、雄心壮志的读书报国男青年、护理病人的女青年,还有阿昌的工作正装照、宋存义兄弟的合照等,这些照片清晰地记录下了和平年代南京城曾经的繁华与安宁及普通百姓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然而,随着日军的入侵,他们一个个死在了日军的屠杀与凌辱中,他们曾经的梦想与生活就剩血流成河与山河破碎,白发苍苍的老者,对于破碎的山河与死去的亲人,只剩痛苦无边的哀嚎与绝望。影片里的照片不再是对普通民众和平美好生活的定格记录,而是成为了日军暴行的铁证。
对于日军而言,拍下屠杀普通民众的照片,是为了比赛邀功,也是为了宣扬日军的军国主义。当考虑到日军的国际声誉问题时,为了掩盖自己的残暴罪行,日军又试图通过拍摄虚假的“亲善”照片来美化自己的侵略行为。授权伊藤拍照的日军将领看到抱着被日军摔死的孩子一家照片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家里的妻女。伊藤看着阿昌洗出的南京风景照,只想着当做生日礼物送给父亲。表面和平美好的照片,成为了日军粉饰丑陋侵略行径与残暴本性的赤裸裸的工具。
照片上定格下来的血迹和悲惨的场景,承载着南京城的血泪史,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伤痛与屈辱。通过这些照片,广大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侵略者的残暴。同时,这些照片警醒着国人绝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激励着国人“铭记历史,吾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