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昆明城市诗歌艺术节已经成为春城在地文化活动中的一张闪亮名片。为了更好地展示昆明的城市形象、城市精神、城市特色,昆明作家协会计划在今年秋天继续举办以“莫辜负”为主题的第四届昆明城市诗歌艺术节。评委会每周会从参赛稿件中遴选出优秀作品,在微信平台发布即为通过初选,后续再进行复审评选。现在,征文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欢迎全国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投稿,详情请点击“莫辜负”——第四届昆明城市诗歌艺术节等你来!查看征稿启事。
莫辜负昆明(组诗)
胡敏杰
莫辜负那方天
该如何形容这片天?
蓝得像被澜沧江洗过三遍。
云是懒汉,
蜷在西山尖打盹。
风带不走它,
就像带不走圆通山的樱花瓣,
总在三月粘住游人的睫毛。
莫辜负这方天——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金马碧鸡坊,
把拓东路的青石板照得发亮,
你该站在近日楼的飞檐下,
看鸽子驮着云影,
掠过讲武堂的青砖灰瓦。
那瓦当上的青苔,
还记着百年前少年们的呐喊。
雨是轻的,落在翠湖的荷叶上,
像谁的指尖,轻弹《月光》。
雨停时,湖心亭的倒影,
会把天空折成两半。
一半在水里,养着红嘴鸥的梦。
一半在风里,缠着竹楼的炊烟。
莫辜负那捧土
这土是暖的,掺着茶花的香,
掺着郑和下西洋时,
留下的半捧太仓的米,
掺着聂耳的琴弦,
震颤过的每一粒尘埃。
莫辜负这捧土——
去黑龙潭看唐梅,老干虬曲,
却在冬雪裡,爆出一点嫩红,
像极了先民们,
在蛮荒裡点燃的第一簇火。
去西山龙门,摸那尊石佛的手,
掌心的温度,
还留着石匠们凿子的重量。
斗南的花,是土地最艳的情书,
玫瑰、百合、康乃馨……
在凌晨三点的露水裡醒来,
被挑夫的脚步,
踩成满城流动的春天。
而郊野的菌子,藏在松针下,
等着某个懂它的人,
拨开腐叶,
看见泥土深处的星星。
莫辜负那段史
金马坊的铜铃,摇过多少晨昏?
当碧鸡坊的影子,与它重叠,
时光就会漏下一滴,
落在东寺塔的铜葫芦上。
叮咚一声,是南诏国的马蹄,
踏过拓东古城的门。
莫辜负这段史——
去官渡古镇,看妙湛寺的塔,
檐角的风铃,
还在重复大理国的梵音。
去抗战胜利堂,摸那根廊柱,
弹痕已被岁月抚平,
却能摸到,
十万中国军魂在砖石裡的呼吸。
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操场上,
草色青青,像未褪的军装,
那些年轻的名字——
朱德、叶剑英……
曾在这里踢正步。
把影子,
踩成共和国的基石。
莫辜负那汪水
滇池是大地的眼睛,
眨了三亿年,
把西山看成了睡美人的剪影。
红嘴鸥从西伯利亚飞来,
每年冬天,都要在湖面,
写下一封封带翅膀的信。
莫辜负这汪水——
乘一叶扁舟,去捞鱼河,
看水杉把影子浸在水里,
像无数支笔尖,
在写关于春天的诗。
去翠湖,看荷花,
从朱自清的散文裡,
开到如今,亭亭玉立。
像那些穿蓝布衫的先生,
在西南联大的油灯下,
未写完的句子。
盘龙江是昆明的血脉,
日夜流淌,
把上游的稻田,下游的市井,
串成一串翡翠项链。
傍晚时,纳凉的老人,
会指着水面的晚霞说:
“那是吴三桂的战船,
沉了三百年,还在发光。”
莫辜负那些人
巷口的饵块摊,竹蒸笼冒着白汽,
老板娘的围裙,沾着芝麻酱的香。
她总说:“多加点折耳根,
这是昆明的魂。”
巷尾的修鞋匠,敲着钉子,
锤子起落间,
把日子钉得结结实实。
莫辜负这些人——
去云南大学,看银杏道上,
学生们捧着书,
像捧着当年联大教授们留下的火种。
去篆新市场,听此起彼伏的吆喝:
“甜白酒——”“豌豆粉——”
每一声,都是生活的平仄。
去斗南花市,看凌晨的交易,
花农们的手,粗糙却灵巧,
把一束束春天,
递给来自全国的期待。
还有那些守塔人、护林员,
守着唐梅的老花匠,
他们的皱纹裡,
藏着昆明的年轮,
像西山的石头,
沉默却把风雨刻成了风景。
莫辜负这光阴
当夜幕降临,南屏街的霓虹,
与圆通山的月光,撞个满怀。
酒吧里的吉他声,
混着巷弄裡的普洱茶香,
时光在这里,走得很慢。
慢到可以让一朵山茶,
在枝头,
想清楚该先开哪片花瓣。
莫辜负这光阴——
去海埂大坝,等一场日出,
看晨光把滇池染成金箔。
红嘴鸥掠过水面,
翅膀沾着碎金。
去民族村,听一曲山歌,
让彝族的月琴、白族的三弦,
把你的心事,
弹成山间的流云。
昆明啊,
你是上帝遗落在云贵高原的一块翡翠。
被春风打磨,被夏雨浸润,
被秋月映照,被冬阳吻过。
来这里的人,
都该把脚步放轻些、再轻些,
别惊醒了,
那些藏在时光褶皱裡的温柔。
胡敏杰,男,1992年生,浙江嘉兴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行政机关干部。诗词散文作品散见于《诗刊》《莲池周刊》《中华诗园》《富春江诗词楹联》《浙江诗人》等报刊及网络平台。曾获“三亚杯”当代华语文学大赛金奖、“诗与远方·美丽世界”国际华文诗歌大赛优秀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