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用“五个一”诠释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发布时间:2025-09-11 16:21
信息来源: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在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云南昆明)实践基地揭牌暨文艺名家宣讲活动上,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编剧王勇以《我的五个“一”》为题,为云南的文艺工作者带来了一场深刻而富有启迪的分享。这不仅是一位艺术家几十年创作心路的回顾,更是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使命的呼唤。

“五个一”——一个人、一座碑、一艘船、一本日记、一封信,看似朴素,却饱含深意。王勇老师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与时代主题紧密联系,用艺术的形式回答了“文艺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兴”的根本命题。

“一个人”,平凡而伟大。他讲述了以屠呦呦为原型的民族歌剧创作过程。科学家的故事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传奇的爱情桥段,甚至“看似没戏可写”。然而,正是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让艺术家在“平凡、平实、平静、朴素”中发现了崇高。王勇老师强调:“跪下去融入土地,再站起来升华艺术。”这一创作理念,提醒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从人民的真实生活中汲取营养,用艺术去呈现那些最质朴却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座碑”,人民的记忆。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中,他通过石匠的视角折射历史,展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题。碑石是冷的,但雕刻在碑石上的故事是热的,是血与火铸就的丰碑。王勇用戏剧化的叙事,使一座纪念碑不再是静默的存在,而成为人民精神与民族记忆的象征。艺术的意义正在于此:让历史“活起来”,让信念“立起来”。

“一艘船”,承载梦想。红船作为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象征,被赋予了诗意的表达。在王勇的作品中,这艘船不仅是历史的起点,更是梦想的载体。他强调,100年前的50多位中共党员播下的火种,如今已成长为拥有上亿党员的参天大树。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表达,激励青年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继续讲好“中国梦”的故事。

“一本日记”,真实与悲悯。在抗击疫情题材的歌剧创作中,他用“悲悯之情”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普通医生、护士、患者的故事融入艺术舞台。王勇指出:“别人的苦难就是自己的苦难。”这种感同身受,正是文艺创作最可贵的品质,也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守的人文情怀。

“一封信”,跨越山海的乡愁。在以侨批为题材的作品中,一封封寄自海外的书信,不仅承载着亲情、乡愁与牵挂,更映照出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凝聚的精神力量。王勇通过“海”的意象,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传递出文艺创作应有的大视野与大格局。

从这“五个一”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王勇老师的艺术探索,更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要志存高远、耐得住寂寞、扎根生活、精雕细琢。王勇老师正是用“五个一”的创作实践,诠释了这一嘱托。他的讲述让人们更加坚信:伟大的文艺作品必然来源于生活、植根于人民,并最终回馈于民族精神的升华。

对云南而言,这场宣讲也具有特殊意义。云南是多民族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如今,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落地昆明,正是为这些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搭建广阔舞台。王勇老师的“五个一”,既为云南文艺工作者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范例,也为“文艺两新”群体指明了创作方向。只有坚守人民立场、勇于开拓创新,云南文艺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是人民的心声,是民族的灵魂。从一个人到一封信,从个人奋斗到民族复兴,王勇老师用“五个一”串联起艺术与时代的深刻关系。这启示我们,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回应人民期待,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作者:李念章,云南开放大学教师,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