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明亮那方 / 向着明亮那方 / 哪怕烧焦了翅膀”——闫超华在其准荣获“第十届云南文学艺术奖“的新书《童诗的炼金术》自序中所引用的金子美铃诗句,几乎成了他童诗创作与评论工作的隐喻。这部历时八年(2013–2021)的评论集,并非封闭的学术工程,而是一场敞开向童年精神的“未竟之旅”:既留下对童诗读者的邀请,也启发童诗创作者们,关于如何通过阅读、理解与创作童诗,激活童年体验、寻得自我位置,守护内心的纯粹与真实。
《童诗的炼金术》宛如一张精神地图,勾勒出一位瞳孔清亮者孜孜探照童诗核心的轨迹。作为“儿童文学十大魅力诗人”与批评研究者的双栖写作者,闫超华在行走、阅读、写作与教学中,实践了属于自己的“评论炼金术”。他的童诗创作重视语言节奏与现代感,避免落入“粗陋童谣化”或“甜美表层”的窠臼;而其评论,则形成了“创作-评论-再创作”的循环。正如王宜振所言:“他的童诗,注重创新,注重现代性,为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相反,他的理论研究,又指导推动了他的童诗创作。”全书保持着一种恳切、富有呼吸感的文风。闫超华不屑于套用现成术语,也没有移植他人概念性的评判,而是沉潜于具体的诗作内部,捕捉每一首作品独特的质地与气息。谈及金子美铃童诗的“物哀”,他写那是一盏与宫泽贤治“心象”呼应的青色明灯,“与风景及众生一起明灭”;谈及陈曦童诗的意象与韵律,则称其“擅长将自己的语言包裹在一滴露水中”。这些诗性化的品藻,使童诗评论回归文艺批评应有的温度与真诚。书中第一辑“影子剧场”展现了评论者对于世界童诗舞台的考察,关于那些微光中的灵魂。闫超华广阅名家作品,勾画出一幅“可供对照的星图”。在罗大里那里,他发现“假话魔法”即“儿童呓语的变形”;在窗满雄那里,他看见“豆粒的秘密心脏”所承载的微观宇宙;在希尔弗斯坦与特德·休斯那里,他梳理荒诞哲学与动物诗学各自的脉络……这些解析无一不超越了标签化的学术分析,而源自一颗诗心的真切触摸。在第二辑“黄金时代”中,闫超华转向当代中国童诗。他关注蓝蓝笔下“尊重”之母爱,关注小狗屁妈妈作品里那个潜藏的言说主体——小女孩;他敏锐辨识出津渡童诗的层次感,以及吉葡乐作品中的“女巫-精灵”式神秘主义;他肯定童子“绿色时间”里文字与万物相契的漫漶生机……当童子的诗集《我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了》于今年7月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时,闫超华早已在他的评论里显示了预见性的眼光。
不过,若辩证审视,《童诗的炼金术》也存在某种“门槛”。闫超华的评论常常旁征博引,跨及诗学、哲学等多个领域,赋予文本思想厚度,此种“炼金”,也可能让普通读者(尤其是一线教师与家长)感到隔膜。对于具备颇高文化素养的读者,这是进入诗学深境的钥匙;对于另一部分读者,未免显得艰涩。《童诗的炼金术》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自觉回避“体系建构”的野心。闫超华更像一位引灯人,既强调诗人们写作的内驱与语言精神,也始终秉持“尊重儿童读者接受体验”进行解读,观照童诗作为儿童文学的“接受场域”,让儿童读者的真实感受、阅读心理乃至语言习得过程,与批评者的美学观察形成对话。他会不时地提醒我们:童诗并非“弱诗”或附庸,而是一种值得以生命对待的语言形式。书中还侧面记录了作者的地理迁徙——从安徽出租屋到云南保山的创作、从教与生活。不同的空间经验会唤起不同的童年图景,尽管闫超华没有展开地域性研究,但诸如他本人参与的“是光诗歌计划”的公益实践,或许为后来者埋下了伏笔。
包括童诗在内的一切文学作品,它们的真正完成,永远发生在阅读之后,而非分析之前。闫超华在《慢、角色、自然与汉斯·雅尼什》中追问“我们将如何守护内心的纯粹与真实?”在“游戏精神”章节里,他说:“幻想自己是儿童,需要什么就自然地向词语要,这是写童诗最理想的状态。”这些话语,既是批评者的体悟,也是面向读者发出的邀约。从这个意义上说,《童诗的炼金术》是一部“未竟之书”:小读者、他们的父母,以及有心的童诗创作者,都能在其中“填空”与续写。如果说平庸的童诗不过裹着糖衣的字符,那么,闫超华所指引的,是让孩子与家长一同潜入深海,打捞真正具有生命的“诗性珍珠”。在此过程中,童诗展现出其本质:不是程式化的天真,而是语言面对真理时的勇敢、稚拙与决心。(作者 蒋蓓)